2014年4月24日 星期四

文學所能提供的地理教育──讀吳晟《守護母親之河:筆記濁水溪》

當我還是高中生坐在教室課堂學習時,地理課總是令我頭疼(尤其自然地理)。每當地理老師在台上講解著台灣的各類地形或水文,台下的我即使有著地圖或地形照片能夠參考,對於未曾親身走踏過的地名或溪流總覺得有份疏離感。單純背誦性的知識始終無法讓我對台灣的幾大河流或山脈有更深刻的體會,腦中最後剩下的便是「台灣西部多為沙岸,適合人居與開發;東部則為險峻的岩岸」這類的概念。閱讀吳晟老師《守護母親之河:筆記濁水溪》(增訂版)的過程不時有相見恨晚之感,若能在高中時期閱讀到這本書,也許我對自然地理的好奇心與理解就能更多,也更能明白何謂人與環境間的交互關係(後者則是我在大學後才習得的想法)。
        以寫作鄉村農民生活而知名的吳晟,世居在濁水溪的下游-彰化溪州,教書工作之餘也農耕。吳晟從農耕中對人與土地(或環境)間的關係想必有很深刻的體會,也明白沒有濁水溪的水土就無法提供島嶼上居民所需的一切。促使他起心動念寫作一本關於濁水溪的人文地理著作,也正是與我在高中教育所感受到的疏離感相同-吳晟察覺即使是住在濁水溪畔的學生,卻對濁水溪所知甚少。家裡水邊這麼近的居民對溪水的了解日漸減少,政府或是財團對溪水的破壞反倒日與日俱增。心有所愛的吳晟不忍台灣這塊孕育過如此多生命物種的福爾摩沙,因為人們的貪婪而滿目瘡痍,遂起身走訪了濁水溪,用他的筆與身影為我們記錄了濁水溪之美,近年更站出來捍衛這母親之河。
        增訂版的《守護母親之河:筆記濁水溪》前四輯,我們隨著吳晟的筆將濁水溪水系走了一遍。有別於遊客朝聖或是風景名勝拍照式的走訪,吳晟每走訪一條溪、水庫或是日月潭,都娓娓道來這些水文們的前世今生與自然生態。這些近乎深度描繪的文字唯有懷抱著一顆向自然學習的心才有可能辦到。這樣的文字補足了地理教育中,只是很粗淺地提供生態的資訊或照片,而沒有加以闡述生態之美如何形成以及生態如何隨時節嬗遞。談及濁水溪水系現下或未來的處境,吳晟並沒有因為畏懼政府或威權而放棄說真話。每每在談及財團的開發、政府短淺的目光,以及人們如何消費自然,他的文字也直指問題或現象的核心,提出了最深刻的質疑與反省,也隱隱指出永續的島嶼未來之路應在何方。曾與吳晟合編《溼地.石化.島嶼想像》的另一位編者吳明益曾言,台灣的自然寫作者與中國的自然寫作者最大的不同即在於:臺灣在歷經民主化後,自然寫作者在書寫環境議題時不再會因為懼怕掌權者,而不敢直言國家到底是如何破壞自然環境。縱然某些自然環境因為國家設立了保護區或國家公園而得以維持其樣貌,不可忽略的是國家放任有財力的個人或財團,在自然環境中恣意開發與破壞。當局者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地讓這些以開發與發展經濟為名的人們,正在掏空島嶼的未來。
        讀者的眼界會隨著書中的河流流到下游而收尾,但島嶼水文的未來卻不。吳晟近年除了用筆守護濁水溪外,更挺身而出表達其反對中部科學工業在二林的園區(簡稱中科四期)的興建。以羅智成的詩句「我心有所愛,不忍世界頹敗」來形容吳晟的心情,我想是再貼切不過了。這樣力透紙背的文字與堅毅的作家身影,為的是讓這塊島嶼能夠像母親之河那樣繼續流下去。雖然與這本作品相見的時間晚了,作家以其文字與行動教育卻為我上了一門難能可貴的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