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8日 星期三

來不及長大的彩虹蝴蝶

香港電影《蝴蝶》敘述一段女同志從陌生到認識接著相愛,其中一位女主角甚至從原先的婚姻關係離開,勇敢展翅進入這樣一段美麗的關係。當初看完這部影片滿是感動,也佩服他們相愛的勇氣。然而當這美麗的蝴蝶飛到台灣時,卻墬落…。

昨日報導(12/1)一對五專女學生遭人發現在民宿裡燒炭離開人世,這立刻讓我想到十六年前一對北一女學生也以相同的方式離開我們。十六年前的這對女孩在遺書中寫道「這個世界的生存本質不適合我們」,而十六年後的這對女學生,用她們的年輕的生命來為彼此相戀的證明。這十六年之間,在台灣有了性別教育平等、工作法,可是為什麼還是有許多同志的青少年來不及長大?

在報導的末段有位醫生認為年輕學生常常會有性別認同的問題,過了這段時間就會恢復「正常」。這樣「未成年未定論」常常是青少年同志會遇到的困難,我在熱線服務的經驗裡,有許多青少年同志來電詢問是不是他們不正常?他們有問題?但是,我們也早知道: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中早已將同性戀除名,為何到今日還是有醫生以認同問題一詞來否定這些年輕同志

  這原因不難得知:這個社會是異性戀優勢的,視異性戀為正常。當一個學生對自己的性向產生懷疑時,透過問題化的方式來否定同性戀,否定這個學生的同性情感,好以標示出誰是正常、誰是不正常。透過這樣的方式才能保持這個社會是異性戀為主。

今年四月上映的電影〈為巴比祈禱〉,一位母親因為不認可小孩的性向而失去了她摯愛的小孩,台灣教育界究竟還要讓這樣的悲劇上演幾次才能學會尊重各種性向的學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