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24日 星期日

中研院聽陳嘉新談「拼裝的台灣愛滋減害政策」


  今天還是風塵僕僕從三重出發到中研院,這次的雨勢在南港比上次找紹華老師時小多了。提早到了人文館南棟,在八樓的社會所出版品展示區晃了一會,讀了謝國雄老師與多位研究生合住《以身為度、如是我做:田野工作的教與學》覺得田野真是門學問,以後跟在紹華老師身邊也還需要再多磨練磨練。陳嘉新大約在一點四十左右就到演講現場了,稍微設定電腦與簡報後就離開。一旁的人員忙著準備茶點。第一個到會場裡,不久就看見了紹華老師的身影。(老師感冒了,不過要恭喜最近終於出版了新書)之後看見了阿嘎來(從清大到這邊也是很辛苦)。兩點半開始時所上好多老師也來了,但我認得的沒幾個...只知道主持人是陳志柔老師。
  陳嘉新的演講是闡述他的博士論文,也就是台灣拼裝的(愛滋)減害政策,他運用拼裝(assemblage)的概念來解釋為何台灣在2004,5年IDU(毒癮靜脈注射者)的人數上升後,政府是如何回應這個趨勢。主要透過「政策移植」、「知識與跨政策跨國化」、「專業知識、地位的建構」、「毒癮公民(citizen addict,此詞為陳嘉新與其所研究生討論而創)與國家權利義務關係」、「政府與治理性(government/ality)」、「政策的物質性」、「數字管理與當代理性」的面相,來對這個在台灣才五年的時間,如今已經常規化的減害政策進行分析。陳嘉新試圖說出一個不一樣的故事,他試圖要修正傳統diffusionist所認為政策是由中心(歐美)傳到邊陲(非歐美)這樣的概念,反駁center is origin的概念。陳嘉新提到政策經過移植,在地組模後會形成當地的結構(configuration)。有趣的是在之後問答時間,有位研究愛滋全球化的學者也提到:台灣是排除在UNAIDS指導的唯三國家之中(其餘兩國為尼泊爾、白俄羅斯),也就是排除在「全球設計,在地組模」的計畫裡,但台灣還是如陳嘉新所言,向香港、新加坡汲取經驗,拼裝出台灣經驗的減害政策。陳嘉新毒癮公民(citizen addict)概念的提出,是為了(也希望能)走出目前在public health demand以及human right的對立情形。他認為毒癮公民的權利與義務是伴隨著身分而產生,也就是權力是在身分後才賦予,是被給予的、消極的。
  演講完後的問答也很精彩,蕭阿勤、湯志傑、蔡友月(小兔子老師>////<)以及汪宏倫都有針對後結構主義(陳在論文中採取的取徑)以及韋伯的官僚理性提出疑問,而也有老師問到陳嘉新的博論究竟是STS還是Sociological的研究。這點也是讓我很好奇的,好奇的點是:在傳統或正統的社會學者眼中,什麼樣的研究堪稱是社會學者會認可、贊同是社會學論文或研究?而什麼樣的情形又會被歸為STS的研究。陳嘉新自己也說他自己的論文也被問過這尷尬的問題,即STS學者認為這是社會學研究,社會學學者認為這是STS研究。(這可以請嘉苓老師還是國明老師提供些看法嗎?)
  聽完演講後覺得收穫很多,嘉新在講時,我心裡既激動又開心。因為我知道:「我想做的研究就是這樣子。」希望不久後的將來,我會在陽明的STS所。以此自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