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8日 星期六

獨立書店與我(一):晶晶書庫

    下午到淡水有河book聽吳明益今年初出版的攝影散文集《浮光》(新經典文化出版)演講。演講結束後在櫃檯跟六八六拿先前請他為我留的書時,恰好見到檯子上放了台灣獨立書店文化協會出版的《福爾摩沙書店地圖冊》,就順手拿了一本一併結賬。在捷運上翻著這地圖冊時,我本以為臺北我所知道和光顧過的獨立和二手書店已經不少,沒想到這地圖冊中還有許多我還不知道的書店,就在我經常生活或路過之處。心中一方面很謝謝這些獨立(或二手)書店的經營者為讀者保留住了各種精神,一方面也很辛苦他們要在競爭激烈的書市中生存實屬不易。
     翻完這地圖冊後,我開始回想我第一次走入的獨立(或二手)書店是哪一間。最快在心中和眼前浮現的當然是唐山書店,這間從我大學一年級開始即滋養我各種思想養分的書店。繼續回想才想起第一間走入的並非唐山,時間得往前推回到高中二年級某次期中(或是期末)考後,我隻身一人搭上捷運,一心嚮往到底晶晶書庫會是什麼樣子。
     彼時會知道晶晶書庫,應當是我從批踢踢實業坊的男同志板潛水一段時間後,才知道在臺北有這樣一間同志書店。即使知道了有這樣一間書店,要不要實際走訪一趟仍是有許多顧慮。但對於這樣的一間書店仍不免有許多想像:也許有機會在那遇見跟我一樣的人、可以呼吸到更自由的空氣或感受到更友善的氛圍......等。
     這樣的想像在心頭醞釀了一段時間,終究還是驅使了我必定得拜訪一次的衝動。我在升上大學之前的生活圈其實非常狹隘-家、學校和補習班。即使是搭公車到臺北市,活動的範圍也鮮少離開臺北車站。對於要前往為處在台電大樓捷運站附近的晶晶書庫,也實在有點沒把握能找到。那次考試完後,我迅速地吃完中餐換上便服,就搭上公車前往晶晶書庫。記得找路花了些時間(假若是迷路了或找不到,當時的我可能也沒那膽子詢問路人),走了一段路後看見了顯眼的招牌站在書庫前方時,那時的感動實在是難以言喻,卻又不敢走近(進)這樣的一間書店。
    不太清楚獨立書店是因為資金不足或是想要營造讓走進店的讀者和書店老闆有更近距離的互動,大多數的獨立書店空間都不會太大。晶晶書庫的動線是口字形,走廊也只能讓兩個人同時擦肩而過(是的,除非兩個人都特別瘦小,不然肯定是會擦到肩)。口字形的中間是高起的,這區則販售著各類的情趣用品。記得當時年紀小的我過於害羞而沒走入這一區。晶晶書庫販售的有各類同志相關的書、雜誌,還有一些生活用品。店內的廁所也是很有趣。門是透明的玻璃,沒有人使用時你是可以從外頭看見廁所內部,需要使用時再由裡面將類似布幕的簾子拉下。高中二年級那次當然沒有什麼特別的收獲,也沒有買什麼相關的書籍(可能是怕回家被發現難以交待),大概有點類似朝聖的心態吧。
    之後幾次再到晶晶書庫就是大學之後的事情了,偶爾會到那買一些在其他書店難以買到的同志或是性別書籍(特別是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出版的書籍,曾經有一段時間在那邊是免費)、熱線辦講座時也會進去,或是有從朋友從其它縣市來臺北玩時,想要到晶晶書庫逛我也會帶他們去。
    在走入了一些獨立書店後,我認為一間獨立書店和其經營者有怎麼樣的心態是緊密扣連的(如同有河book的六八六和隱匿,或是小小書房的虹風)。從高中二年級那時第一次進到書店見到了經營者-阿哲(賴正哲)後,就一直很欣賞阿哲經營書店的理念與做法。Discovery頻道拍攝記錄了台灣某一年的同志大遊行,也拍攝了阿哲與晶晶書庫的故事。阿哲用他的理念經營書庫,也不忘參與同志運動(甚至可以說是用書店來參與同志運動)。阿哲後來因故不再是晶晶書庫門市主管,後來的晶晶書庫我就很少再去,也不太清楚到底變了什麼樣。
    昨天和一名在同志出版社工作的朋友吃飯,閒談的主題圍繞著同志書籍出版的現況與困境。聊著聊著他提到了晶晶書庫,說著自己好久沒去,也很懷念從前的晶晶書庫。我心裡頭明白他的懷念,也知道他說的是什麼。只是不知道我們的懷念會永遠是懷念,還是那留存在我們印象中的書店,會有再回來的一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